有人把这部电影称作国产影院寒冬期的暖阳。
在2022年佳片如云的院线电影榜单中,它被打出了9.1的高分。
抽出一个周末看完全片后,小视在今夜星星火影的街头,看懂了这9分,无关剧情。
没有人可以忽视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
疫病,空难,战乱,和时时耳闻的社会新闻,让“死亡”在今天变成一个很鲜明的时代热词。
我们像一群“死里逃生”的幸存者一样,奢侈地簇拥在疫情后的电影院里,看一场有关死亡的电影。
看荧屏中的殡葬师入殓着苍白的遗体,像提前预知着人生无法逃避的尽头。
电影里还原了殡葬师的工作:如遗容整理、抬棺、出殡、灵堂等
今儿中元。
街头马路边,有人的思念在阳间引路。
《修行记》里写:“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
中国人,死生大事。
皇亲贵族,建陵寝墓葬,草芥流民,草席裹尸。
死亡在人的一生中从不缺席,在这个时代下又如此具体和鲜明——
中元节是时候认真讨论下属于中国人的死亡故事了。
如果今夜你也有想念的人,那我把这篇文献给你。
图源:网络。下同
中国人的死亡叙事
我一直试图在影视里,寻找属于中国人的死亡叙事。
不是伟大人物那种赞歌。
我想找到是一些像烟灰般消散,却又活在我们周围的,普通人的生死。
前段时间因《隐入尘烟》走入大众视线的乡村题材导演李睿珺,早期拍过这么一个荒诞的死亡题材电影——《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故事剧情特别简单,节奏甚至淡而枯燥。
一个普通人暮年的影像却开始了。
这是在一个干燥的夏末早秋,叶子露出了一点青黄的影子,老马和他的乡亲们静静坐在村头。
他们是一群快和黄土融为一色的老头,老马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曾是一名出色的棺材手艺人。
影片的一开始便是老马拿着画笔的手,细细为老友老曹,描绘着棺材上欲展翅的仙鹤。
仙鹤在中国的传统丧葬语境里,有羽化西去,登西方极乐世界的寓意。
在庄稼人固守的日子里,老马曾这样一笔一笔画着他的仙鹤,迎一个个故人长眠棺木。
但村里突然下了这样的通知,为保护土地,不许土葬了,统一火葬。
老马突然有了心事,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孤身一人在儿女家间轮转。
没有肥皂剧的狗血剧情,儿女也并非不孝,但老马终究和一群老伴们日日坐聚集在村头,
等太阳落下,等夏去秋来,等各家孙儿唤家去吃饭,等孩子们转手。
等揉皱的一生,大火一场。
老曹死在不久前。
家人偷偷埋了他甚至不敢吊唁,可老曹的坟还是被挖了出来火葬。
老马选了一个午后,叫来了孙儿。
他说,等仙鹤来湖边喝水时,人就能坐着仙鹤飞走咧。可是人一去世,就要被拉走火葬。
孙子连忙安慰爷爷说:你不想去我就帮你藏起来好啦,他们就找不到你了。
孩子只想爷爷开心。
于是两个蹦蹦跳跳的孩子,一起在爷爷瘫坐的大树旁,亲手为爷爷挖了一个土坑:
爷爷,挖好了,你藏进去吧。
爷爷,我们不会告诉别人你藏在这的。
“那你什么时候回家吃饭啊。”
土一点点落在爷爷的脸上,渐渐堆成了一个沉默的山丘。
孩子们手拉手蹦蹦跳跳的远去,只在最后的虚无里,听到远方模模糊糊传来爷爷一句话: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多么荒诞,残忍,却悲凉的剧情。
西北一个最平常甚至有点迷信的农村老头,在一个午后消失了。
这样的死亡是不值一提的。
我却想到了早年间看到的一部被称作“喜剧”的公路电影,再次提到了了一个词:《叶落归根》。
不知道你会不会注意到这样一群人——
他们常出现在5点的城市街头和凌晨的夜路上,他们衣着寒酸土气、谈吐粗鄙,一看便知是来这座城市打工的民工。
没人感兴趣他们从何而来,而其中一个人死去时,将往何去的故事却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叶落归根》
这是赵本山演过最不好笑的喜剧。
故事从一个对农民工的酒后胡言乱语开始。
老赵和老刘是深圳某工地上的工友,在外打工都苦,两人每天收工后便聚在一起喝酒,是个酒搭子。
在一次喝酒时,老赵自嘲地说道:“出门打工,就怕死在外面回不了家,按照我家农村的风俗,如果抛尸在外,下辈子就变孤魂野鬼了。”
老刘涨红着脸,打着酒嗝的拍着胸脯说:“死了,我背也会把你背回去!”
结果没过多久,老刘却真的在工地上突发脑溢血离世了。
工地算了算人命价格,一条5000元,委托老赵全权“处理”老刘身后事。
一场荒诞的“民工背尸返乡安葬”,就这么充满黑色喜剧地发生在了深圳至重庆的公路野道上。
背着一具尸体,行走在道上,与死亡竞走,怎么看怎么荒诞。
这是中国最早的公路片雏影,一路上,有江湖险恶,有世态炎凉,有形形色色的生人,亦有走投无路的向死。
他在饭馆里假装往老赵嘴里灌酒,伪装成醉汉,一起去坐长途客车。
晚上在一家挂着“停车吃饭”招牌的旅社落宿,半夜被偷走口袋里仅有的几百零钱。
带着“兄弟”流亡的路上,还遇到了宰客的山珍野味店老板,被勒索之下,才发现工地老板发的5000丧葬费全是假币。
卖命一场,成个笑话。
身无分外还被黑店暴打一顿的老赵彻底走投无路,在一处僻静的林中空地挖个坑准备把老刘埋掉。
镜头里,老赵一边哭一边烧着假钱,跟“兄弟”说:“只能把你埋在荒郊野外了,希望你下辈子翻身。”
挖完自己躺了躺,觉得特舒服。躺在荒郊野外一个土坑里,旁边睡着背了一路的工友尸体的赵本山,说出了那句全片最殇的台词:
“兄弟,咱们一起去享福吧!”
故事的结尾,老赵被救了,老刘也没能葬回老家,而是被民警发现就地火葬。
这个荒诞的故事结尾了,像一个编剧魔改的黑色死亡笑话。
它却是改编自真人真实——2005年骇人听闻的民工千里背尸新闻,事发地点,正是人来人往的广州火车站。
赵本山的角色原型是一个湖南老农民李绍为。老李背着的是被他带去福建打工的好兄弟老左。
真实的故事,远比电影更残酷。
李绍为和老左均是一个地方的庄稼汉,行情不好庄稼卖不上价,2004年冬天,年关将至,老李接到同村人从福建打来的邀工电话,说龙岩有个好差事缺人手,挖电缆沟,一天能挣六七十。
李绍为就这样拉上老左,两人想着趁年节给家里挣点过年钱,于是揣着70块钱就出了门。
直到被骗至龙岩乱石堆里的黑厂,以一天24块钱的低廉价格,出卖着昼夜不停的血汗。
直到大厦崩塌,人死灯灭。
电影里《叶落归根》里,老赵背尸一路遇见的形形色色的人,均有着现实原型。
一个人就是一个时代里的微观标本。
比如宋丹丹饰演的,在黑血站卖血供儿子读大学儿子却避而不见的拾荒女。拍摄期间,正是贵州官方整顿惊悚血站问题的时期。
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以民工死亡背尸的明线,触及了类似“空巢老人”、“民工欠薪”、“非法采血”、“收容所改救助站”、“三峡移民”等多种敏感社会问题。
一个人背后,就是一种苦苦挣扎,却湮灭如烟的普通人的生与死。
尘世谁不是赤手空拳活一场。
他死了,他死在屋后的土里随白鹤而去,像土地一样粗粝而骄傲的灵魂也有权表达对生死的向往;
他死了,他死在同伴千里践约的背上,像浮萍一样的人也值得被落叶归根,不做那孤魂野鬼。
死死,亦生生。
电影原型新闻报道图片
没有一个人的死亡,理所应当被遗忘。
中国有9亿劳动年龄人口,像老马这样的农民约5亿,像赵本山饰演的农民工李绍为有2~3亿。
他们构建成了一个庞大而沉默的群体,最真实的死亡叙事,都发生在最沉默的小人物处。
没有人会去在意一个平庸且匮乏的生命是怎样死亡的,普通人的生与死,尊严与诉求消失在主流叙事之外,消音在宏大的时代赞歌之下。
怎样生,决定不了;
怎样死,小人物点亮了今夜回家的路,说这就是最高贵的人生大事。
没有一个人的死亡,理所应当被遗忘。
我不称之为残酷,我将这一切定义为浪漫——死亡是你我共同拥有的秘密。
最晦气的死亡,承载着中国人最浪漫的情怀。
向死由生
所有的死亡题材电影,最后都会落到一个不变的主题:
向死由生。
中国人对死亡有着比较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中国人有着全世界最严谨的死亡避讳和中式恐怖。
“死”提起来总晦气,他们用“仙去”、“辞世”,避讳着阴阳那一道门。
另一方面,死亡又热热闹闹的充斥在中国人的文化里,如此平常,明媚甚至可爱。
我一直都认为,如果死亡必不可免。
那中国一定是全世界死得最浪漫的国家,没有之一。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
百般乐器,唢呐为王;不是升天,就是拜堂。
网友们把这段话扩写了,改的非常有“中式死亡”的味道:
“唢呐一响全剧终,曲一响,布一盖,全村老小等上菜,走的走,抬的抬,后面跟着一片白。棺一抬,土一埋,亲朋好友哭起来。
初闻不知唢呐意,再闻以是棺中人。两耳不闻棺外事,一心只蹦黄泉迪。
一路嗨到阎王殿,从此不恋人世间。”
早些年火遍全网的黑人抬棺。中国丧葬才是黑人抬棺鼻祖
在大热死亡电影《寻梦环游记》里,有这么一个设定:
墨西哥的小镇,每年在亡灵节的这一天就会载歌载舞。万寿菊的花瓣,层层叠叠铺出橘色的桥梁。
死去的亲人,就会随着生人的记忆而回来。
设定很感人,但是在中国行不通。
因为要按中国的传统,墨西哥亡界早就鬼满成患了。
中国有种东西叫家谱。
不止有家谱还有族谱,不止有族谱还有宗室祠堂。
每次清明回家扫墓,都能看见厚厚一本族谱,祖宗多少代都给你记得清清楚楚。
中国还有祖宗钱一说,
还记得小时候,我跟着大人一起烧纸钱。
大人说我们多烧一点,祖宗在那边才有钱花,祖宗有钱花才能保佑我们。
搞得我每次都恨不得埋到火盘里,生怕我家祖宗在那头做不了款爷。
中国人都是有家的人,祖宗升了天也是各家的老神仙。
遗忘在中国,就发生不了。
中国冥币走红国外
比起墨西哥的亡灵节,我觉得中国的清明更浪漫。
如果说寻梦的主题是怀念。
那么清明,才真的是向死由生。
清明二字脱胎于古诗“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指的就是,春天到了,该出门走走了,借看先人玩儿去吧。
于是我记忆里的每年清明,就变成了大人们买好纸花纸钱,孩子们在田野里蹦蹦跳跳。
我们老家的风俗,是要在河边铲土然后捧在先人坟堆上,叫戴帽。
我们不懂大人的悲伤,只是玩泥巴玩的兴起。
但是春天的风拂过河边时,总觉得天气很好,祖宗也很温柔。
然后感慨一句,中国人这是啥心胸啊。
才能把祭祖扫墓和踏青春游这一悲一喜的两极,变成同一件事。
中国的中元节,也很浪漫。
不同于西方的万圣节与鬼同乐。中元更美,也更温情。
有人曾经说:
地道的中国人,在中元节,是不孤独的。
这一天走在街道上,看到人们烧纸钱的身影。
看见的不是恐怖,而是一张张映在火光里的,思念的脸。
是母亲是妻子,是儿子是兄弟。
你避之不及的鬼,都是其他人做梦都想见到的人。
中元节烧纸钱,给了活着的人多大的安慰:
在生死已隔的时候,还能为逝去的人做点儿事,让那些思念,多多少少还能够弥补。
再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文化里,能把死的遗憾、弥补和生的睿智和释然诠释的如此完美。
就像中国丧葬传统里,人死了,亲友都会热热闹闹的扎彩色纸扎,像一个大型的艺术展——
中国纸扎曾荣登巴黎设计展,被称最浪漫丧葬
所有的纸扎,都是单面的。无论正面做得多精致,背后都空空地露出竹架。
这叫“有前无后”。
意思是东西烧完了,大家就不要回头,要向前看。
逝者已逝,活着的人也要继续好好生活。
这是中国人才能懂的细节,是比纸扎艺术性更动人的内涵。
中国从来不缺少死亡教育。
我们对生死的思考是如此慈悲,死亡这件事就永远有来处,也看得见豁达的归途。
中式纸扎
在《人生大事》的影评里,有人写了这么一段话:
“我以前从来不敢直视街头小巷的殡葬店,不敢听邻居家有过的哀乐声,甚至晚上会做噩梦。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最大体会就是,我不再害怕关于死亡的一切了,我真心实意感受到了活着的温暖,和逝者的留恋和念想。”
我希望不止是殡葬师的故事能搬上国产大屏幕。
还有遗物处理师,纸扎制作人,临终关怀等多个和死亡相关的特殊职业。
死的故事,说到底,是生的自白。
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向死犹生,值得被看见。
疫情至今,我们失去了很多人,也见证着太多死亡的发生。
我们所以直面死亡教育,终究是为了在还活着的时候,能学会不那么遗憾。
他们就像清明的风,中元的火。
只要有人还在思念,它就存在。
如果你也有曾失去的人。请擦干眼泪,明白死亡只是人生路上遇见的必经之事。
不管有多少遗憾和伤痕,它终究到来,也最终过去,人生海海,生死一课。
如果你也明白死亡才是一切故事的终点——那么在最终抵达的一路上,我们或许大可以先过好这一生。
中元,我想你了。
何夜入梦来?
每时每刻,有人欢笑,有人离别,有人在平淡夜晚永恒失去此生挚爱。
人生啊,除生生,死死,其余皆是擦伤。
今晚的文章献给每一个终究离开的你我——
点个在看,2022中元夜,我们灿烂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