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资讯《隐入尘烟》导演:找海清演电影并不是为票房

《隐入尘烟》导演:找海清演电影并不是为票房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文娱8月17日电 8月15日,由新浪娱乐和北京国际电影节联合主办的新浪潮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以“从电影节走出的电影人们”为主题,邀请电影《隐入尘烟》导演李睿珺、《妈妈!》导演杨荔钠、《宇宙探索编辑部》导演孔大山一同分享他们与电影节的故事。

“从电影节走出的电影人们”论坛。供图

  论坛伊始,与会嘉宾作为业界资深的电影人,分享了各自与电影节有关的印象深刻的趣事和经历。

  李睿珺导演对给过他诸多支持的鹿特丹电影节印象深刻,在那里他第一次见到了洪秀贤导演、蔡明亮导演等众多知名电影人,每天在电影院看各种电影。他说,“鹿特丹是一个没有红毯的电影节,它把第一次来参加电影节的年轻导演全都安排在离电影宫最近最好的酒店,以此来鼓励年轻导演。”

《隐入尘烟》导演李睿珺

  杨荔钠导演讲述了自己带着第二部作品出现在莱比锡电影节的经历。她说,“我第一次看到我的作品在大银幕上被放大,看到我的作品被讨论,甚至是被批评。”这让她真切体会到所做的工作多么有意义。

  对于孔大山导演来说,电影节为他提供了很多奇妙的缘分。他在第一届平遥电影节认识了现在的搭档——《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编剧和主演王一通、摄影指导老马等人。今年带着这部电影再回到第五届平遥电影节,让他感慨良多。

  电影创作需要面向市场,需要与大众和市场达到某个平衡。在某产业论坛上,有嘉宾就提出“导演要有产品经理心态”的说法,认为导演要把电影当做一个产品,对作品、对市场和观众要有判断。

  杨荔钠在拍摄《妈妈》过程中完全不了解“产品经理”的概念,但是她认为,电影创作要有团队,要有非常信任的制片人、宣发公司、投资公司,依靠他们的经验帮助电影进入市场。尤其是“在做影片的时候,当你知道这不是一个很任性可以做的艺术电影的时候,要站在观众的角度去衡量,去考量怎么能做好这部作品。”从另一种角度来说,这也是一种产品思维。

电影《妈妈!》导演杨荔钠。供图

  孔大山导演的《宇宙探索编辑部》选择了软科幻、伪纪录片这种市场稀缺题材,在创作过程中并没有注入“产品思维”。剧本创作中,郭帆导演在一稿二稿之前完全按照他的兴趣和喜好去推进,后面给出的一些细化意见“也不是针对市场,而是为了让作品更完整和完善”。在忠于创作、打磨作品的过程中,主创团队自发地、衷心地希望给观众来带更好作品,这也让作品最终获得了很好的反响。

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导演孔大山。供图

  李睿珺导演谈到了选择海清出演《隐入尘烟》的原因,这并不是出于对票房或市场考量,而是忠于创作本身,“如果要是行业的考虑,其实就不拍《隐入尘烟》这样的电影了,你让谁来演这样的电影,都不是一个商业题材”。

  李睿珺导演提到,海清曾在他的爱人生病时主动给予过帮助,他一直想报答这个人情。彼时她在FIRST青年电影展上提到中年女演员的困境,李睿珺导演刚刚完成《隐入尘烟》的剧本,他认为海清“合适这个角色,有足够的阅历,我当时就尝试问问海清老师,如果她同意就是她,如果她不同意就全部用非职业演员。”

  从电影节回到国内大众市场,从小圈层的影评人、媒体到大众之间的接受度,必然存在着差异化,论坛上,三位导演分享了他们对这些差异和转化的看法。

  李睿珺导演认为,做艺术电影是一个对话和交流的机制,创作者跟观众之间是平等的交流。但纯粹的商业电影,更多的是服务机制,要了解你的观众是谁,要有产品思维、用户思维。他呼吁市场上应该有更多多元的文化产品出现,这样才是一个蓬勃的,有生命力的,繁荣的市场。

  杨荔钠导演认为:“哪一种观众都是好观众,因为他们够好,因为他们够挑剔,或者他们更有期待,所以我觉得对于电影人的标准,我们自己也要对自己要求高一点。”

  关于如何实现作者的表达和市场偏好之间的平衡,孔大山导演认为,创作的时候,保持作者的风格和大众的接受度并不矛盾,因为所有创作和技法都是为内容而服务的。

  此外,李睿珺导演、杨荔钠导演和孔大山导演也从各自的新电影出发,围绕如今文艺片市场的困境和预期管理、新电影的创作过程等议题进行了分享。

留言
回到顶部
首页
电影
电视剧
综艺
动漫
APP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