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教育论坛"论坛嘉宾合影 |
日前,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2022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特别专场——"中国影视教育论坛"在雁栖湖会展中心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主办,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秘书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1ZDA079)课题组和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教学专业委员会共同承办。论坛的主题为"中国影视教育这十年"。
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总编辑,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副秘书长边建先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戏剧与影视学科召集人、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教授,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周星教授,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王海洲教授,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院长程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张歌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张燕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系主任周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喻梅教授,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国涛研究员作为嘉宾出席了本次论坛。论坛开幕式和主题论坛由学会副会长、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王海洲教授主持。
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总编辑,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副秘书长边建 |
边建先生在致辞中表示,北京国际电影节以共享资源、共赢未来为主旨,汇聚世界电影优秀成果,历经12年发展,已成为首都重要的城市文化名片。2022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为拓展北京国际电影节在全国高校的影响力,提升北京国际电影节学术含量,与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友好协商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决定未来五年在主题专题论坛、高校展映、宣传报道、资源共享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并希望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北京国际电影节与中国高校影视学会间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相互支撑、长期合作、共同发展。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国涛 |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学部长丁亚平研究员因工作原因,特委托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国涛研究员代为致辞。在发言中,他表示,2022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与中国高校影视学会达成合作,举办主题专题论坛、高校展映、宣传报道、资源共享等,是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不断拓展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高层次社会合作水平的一次尝试,体现了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来自高校、源自高校的特点,充分发挥了学会的学术优势,也为北京国际电影节增添了来自高校的声音、来自学术的力量。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教授 |
在主题论坛环节,胡智锋教授做了题目为《这十年:新时代中国戏剧与影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主题演讲。他重点阐述了新时代中国戏剧与影视学科的建设进展与成效、当前中国戏剧与影视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未来十年中国戏剧与影视学科的建设重点与主攻方向三个方面。在演讲中,胡智锋教授强调,中国的戏剧影视学首先要建立中国特色,要有自己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中国有如此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积淀,有庞大的影视事业和行业,完全有能力构建基于中国影视实践的中国主体性的、自主的戏剧影视学科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强调以中国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一系列创新理论作为指导,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国内外影视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的基础;坚持人民立场、学科导向、问题意识、实践标准相结合的价值标准,总体上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践、体现中国风范、追求中国气派,重视中国戏剧影视学科建设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周星教授 |
周星教授的发言主题为《影视审美教育对高校影视的强化刻不容缓》。在发言中,周星强调,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影视蓬勃发展,走向高潮。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中国电影市场跃升为世界第二的地位,较前五六年的中国影视实现了高层级的增长。然而,行业的蓬勃发展伴随将人的文化素养、媒介素养、审美素养落地的问题,电影教育者应加强对审美特性的重视,审美力的提高,让影视教育生根、开花。
影视虽然需要市场来验证,但是影视教育不能追随市场,对于影响力大的艺术学校首要的任务是立德树人。只有为掌控影视传播能力的人培养出好的审美素养,才能更广阔的服务于社会。影视教育既要适应高科技时代影像发展需要,更要给予高科技教育后面人本人性和中国价值观审美表现的教育,要立足影视适应年轻人的心理创作的需求,更要强化中国文化价值观和传统审美品质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影视教育论坛-圆桌论坛"现场图 |
中国影视产业过去20年中飞速发展,包括电影、广播、电视、网络视听以及动画、数字艺术等等,"中国影视教育论坛"的圆桌论坛环节,相应邀请到中国影视教育领域中电影教育、电视教育、网络视听教育、播音主持教育、动画教育、数字媒体教育行业的院长、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就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等问题,做深入具体的梳理和研讨。圆桌论坛环节由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张国涛研究员主持。
学会副会长,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王海洲教授 |
学会副会长、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王海洲教授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从四个方面分享了自己对影视教育的观点。首先,影视教育要夯实人文基础,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对中国传统、中国哲学、人类文明中优秀层面的知识进行深刻的把握;其次,影视教育要开拓社会视野,要求学生认识生活、了解生活,通过各种各样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社会,进行艺术表达;再次,影视教育要跟踪前沿技术。数码技术日新月异改变了电影和影像的生成方式,学生如果用原有的方式,不跟随时代、不跟随技术前沿发展难以完成任务;最后,影视教育要创新艺术表达。艺术生命力是要创新的,电影学院在研究生层面专门形成了教学工程"拔尖人才实验班",让学生在掌握了电影基本技能的情况下自主发挥潜力,在电影语言方面为中国电影的升级换代提供更多的新鲜力量。
学会副秘书长,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院长程樯教授 |
学会副秘书长、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院长程樯教授将人才培养分为三个阶段:生源、培养过程、毕业后的初创阶段。程樯教授认为,当下信息碎片化的时代,知识获取的途径变得极其丰富,但是碎片化获取信息会对一个学科的认知产生偏差和误解,如果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把碎片化的知识获取作为主流获取知识的来源,其对知识真实性和有效性筛选能力的缺乏,会使对学生的培养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完整知识体系的建立不可替代。
学会理事,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张歌东教授 |
学会理事、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张歌东教授梳理了中国动画教育事业近十年的变化,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张歌东教授认为,一方面,传统文化滋养了动画,另一方面,动画教育中又凸显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同时,他将动画的受众视野从儿童扩展到更大的青年群体,并提到动画与游戏之间的关系也密不可分。动画是泛动画的概念,不止是传统意义上的塞入底片上的动画。在当今的计算机时代,我们面临的新挑战是如何高效的制作逼真的动画形象,从这一维度来看,动画教育未来发展空间更大。前沿的技术应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获得更长足的发展。
学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系主任周雯教授 |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系主任周雯教授分享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两点启示:第一,高端人才必须同时具备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第二,高端人才需要长时间的教育与培养。周雯表示,数字媒体是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希望在教育事业中让较多的学生拥有跨学科学习的能力、更加国际化的视野和更深厚的文化素养。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喻梅教授 |
中国传媒大学的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喻梅教授分享了播音主持教育的培养心得。以中国传媒大学的播音专业而言,喻教授总结提炼出: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多样化四个方面。播音人一定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使命有责任有担当有情怀,同时还要具备信息传播的能力、语言传播的能力、实践创新的能力,因此,学生的培养要顶天立地、知行合一、只有脚下沾满泥土,才能丰富自己的内心,做到真诚的表达。
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张燕教授 |
最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张燕教授介绍了关于港澳地区电影教育的情况。在香港回归25周年这一富有纪念意义的年份,我们更应该认识到香港电影教育将是未来非常重要的命题。学者们应该把香港本土的优势与内地的教育学科的经验融合,立足香港、面向内地、面向全球的电影发展,推动香港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重阵、发挥香港电影原有的优势。
圆桌论坛主持人张国涛研究员总结了本次论坛的成果。首先,论坛通过梳理十年的成就,增强了影视教育学科的信心;其次,认清了当下的形势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最后,明确了下一步中国影视教育的努力方向。最后,在未来,中国影视教育会像中国影视产业一样面临很多挑战,但挑战的同时也会带来机遇,比如文化强国建设、科技赋能、元宇宙产业等。在未来,中国影视产业发展需要更多的影视人才,这是中国影视教育最大的蓝海和红海,各个高校应该抢抓机遇,以时不我待的精神迎接挑战,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