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嫩爽口的酸汤鱼、魂牵梦绕的"老干妈"、清香四溢的糕粑稀饭、回味无穷的肠旺面……贵阳,一片五方杂处的土地,一座汇聚无数美食的风味博物馆。每个来到贵州的人,脊背上都背着一种叫作"故乡"的东西。贵阳,历史上通往西南重要的驿站,现在贵州最中心的城市。不同的人群、上万年的历史塑造了今天的贵阳风味。《寻味贵阳》第三集《城记·汇聚多元风味之地》,带领观众捕捉美食中的碰撞、融合与演变,看贵阳的人群流转和岁月百味。
认识一座城,从美食开始。继《寻味东莞》之后,稻来传媒历时两年创作《寻味贵阳》,以地道美食"穿针引线",围绕"山""水""城"三个维度,用极致唯美且充满烟火气的镜头,呈现出美食与人文、历史以及风貌的关系,自开播以来引起广泛热议。
第三集为何以"城"为题?节目组解读道:"贵阳作为人群聚散的‘城’非常有特点,除了地理位置,历史上多次大的人群流动,造就了这个五方杂处之地——从最早的与周边少数民族交流,到屯堡三线建设,再到现在的人才回流,加上跟外界越来越频繁和融洽的交流,贵阳的兼容并蓄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活力。"
跟随着一段蒙太奇的镜头,拉开了《城记·汇聚多元风味之地》的序章,现代与烟火气交融的城市气质,跃然于屏。在节目组的眼中,"总体来说,贵阳已经是一个现代化的都市了,但它的街巷之间,还留有浓浓的传统气息。从排着长队的早餐粉面摊,到烟火升腾的宵夜大排档,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旁边就是人声鼎沸的生鲜市场……这些生活气息在国内很多大城市已经越来越少见了。贵阳人闲适的生活态度,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才显得相得益彰。"
贵州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的民谣。主人公叶青工作的店里有一道招牌牛肉,肉质弹润嫩滑,却有种不太常见的酸味,这背后的秘方,则是400公里之外独山县百泉镇,封存三个月的虾酸。用动物蛋白做酱,在中国有超过三千年的历史,这种源自东方的调味艺术,在今天的贵州仍然能够见到,同样是酸却各有不同,独山县三里村,韦依和家人回到老家,和外婆一起做一种特别的食物——臭酸,这种酸的发酵时间需要一年之多。这是时光沉淀出的美味,这种原生态的亲切感也让人更加迷恋。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贵阳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大,自然形成了"无辣不欢"的口味。胡军是一名职业画师,常年往返于贵阳和温哥华之间,十多年海外经历,让夫妇二人的饮食习惯有了一些变化,但总有些味道无法割舍,那就是老干妈辣酱,"中国人走得越远,就越想老干妈。"而全球华人都爱的"这个口味"原产地正是贵州贵阳,贵阳人,把这类辣酱统称为——油辣椒。
总监制陈晓卿在采访中也说道,"我最早喜欢辣椒,就是因为班里有仨贵阳同学,每学期都会从老家带好几瓶‘油辣子’,上面一层油,下面是辣椒豆豉肉丁。" 酸与辣都是贵阳人最爱的味道,这背后承载的是多元的碰撞,也渗透着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城记·汇聚多元风味之地》的导演刘清予,是团队唯一一个贵阳人,制作这个节目,也是她重新认识自己故乡的过程。她说:"有种和分别多年的初恋再续前缘的感觉。随着彼此的成长,有很多东西变得不再相同,但它在你心中的那份独一无二是无法替代的。"也正因为如此,整集也透射出以味道传递亲情。贵阳乌当区羊昌镇马堡村丁立贵家要在龙灯来到前,制作一种传统食物——蒸米粉。制作它需要通过传统的手艺干蒸,同样在贵阳其他地区,传统蒸米粉也有着独具特色的美味衍生——糕粑稀饭、糕粑。糕粑香糯可口的背后见证了祖辈史诗般的跋涉远行,同时也伴随着后人在贵阳落地生根。
除了大规模的迁徙、人群流转,交融也体现在城市移民中。张学泉有八个姊妹兄弟,居住在全国五个城市,她是家里的老小,这天她的母亲过百岁生日,一家人齐聚,各自都露了一手厨艺。母亲定居贵阳半个世纪,但口味却顽固地留在老家,于是,老三张金凤做了扬州狮子头,张学泉认为最能代表贵阳风味的则是糟辣鱼,酸菜炖粉条、四喜烤麸、乾隆白菜……一家人围坐一桌,就是幸福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