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资讯威尼斯day2:阿曼达、霍克亮相《水形物语》获赞

威尼斯day2:阿曼达、霍克亮相《水形物语》获赞

当地时间8月31日,威尼斯电影节进入到了第二个比赛日的进程。主竞赛单元上映的三部电影中,《水形物语》获赞无数。也无外乎制片方要求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暂停手中的一切工作,专心参加颁奖季。而保罗·施拉德的《第一次重组》则相对来说得到了媒体比较赞赏但并不钟爱的评价。非竞赛单元方面,斯皮尔伯格的《第三类接触》、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都在经典单元进行了展映。演员方面,伊桑·霍克、阿曼达·塞弗里德、奥克塔维亚·斯宾瑟、莎莉·霍金斯等人都现身影片的首映礼。


吉尔莫·德尔·托罗的《水形物语》,是一部融合了魔幻元素的历史片。从题材上看,与《潘神的迷宫》极为类似。影片的故事背景被放置在了1963年的冷战中期的美国,莎莉·霍金斯饰演的艾丽莎在一个政府实验室里工作。实验室内有一个半人半鱼形的怪物,艾丽莎和它之间渐渐产生了感情。之后她在自己的邻居的协助下,帮这个两栖人出逃。然而外面的世界比实验室里更加凶险……整部影片充满了德尔·托罗的趣味和爱好,在现实、虚幻以及恶趣味中找到了平衡。有媒体认为,该片可以和经典的《黑湖妖谭》相提并论。


在发布会上,德尔·托罗说自己拍摄《水形物语》是为了"给玩世不恭开一剂药方"。他说:"童话故事就是在麻烦和无望中诞生的,我们遇见爱情的时候,就是一种无望的状态。我们或是天真或是虚伪,但爱情是真实的,就好像水一样,它是最柔软、最刚烈的物质。直到我们将其雕塑成形。" 影片所获得的整体评价相当积极,《好莱坞报道者》称:"影片带来的惊喜接连不断。"《每日邮报》给了五颗星:"这是在《潘神的迷宫》之后,德尔·托罗最优美、最丰韵的影片。更为关键的是,这是他所能拍摄到最好的影片。"


拍摄《第一次重组》的保罗·施拉德,是好莱坞导演中罕见的一位"学者型"的人物。他所撰写的《电影中先验主义》,堪称此领域中的集大成之作。《第一次重组》聚焦在一位前随军牧师的身上,这位叫做托勒的牧师,一直在深深的自责,因为在他的怂恿下,自己的儿子参军了,但却死在了沙场之上。除此之外,托勒在现实生活中,还被一对小夫妻所困扰着,其中的丈夫是一个极端的环境主义者,他认为现代化的社会和商业正在戕害着这个地球,他对于托勒的影响更大。尤其是当托勒发现教会和商业机构联系紧密的时候,他的信仰再一次遭到了"摧残"。


在影片中,保罗·施拉德讲述了一个关于人类精神生活的故事,类似的故事,施拉德从未讲述过。在发布会上,施拉德说自己是第一次编剧并且拍摄这类故事。他说:"这50年来,我从未写过这样的剧本,当时我和《修女伊达》的导演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一起吃了晚饭,我在回家的路上对自己说,是时候写这么一个剧本了。所以我就将故事写了出来。我写的很快,也很顺利。我并不认为导演不该解释自己的作品,但我们更需要的是,唤起解释的某种必要性。"影片在媒体处得到评论比较审慎。《卫报》给了三颗星,《好莱坞报道者》称:"敬佩这部电影,比喜爱这部电影,要容易的多。"IndieWire的著名影评人Eric Kohn给了A-的评分,并称:"伊桑·霍克在片中的表现无与伦比,职业最佳。"由此来看,伊桑·霍克有望凭借本片成为威尼斯影帝的竞争者。


黎巴嫩电影《诋毁》,来自齐德·多尔里,讲述了一个小事件发酵成国家危机的故事。影片的主角是黎巴嫩的基督徒托尼以及巴勒斯坦移民亚瑟。在法庭上,一个小小的"诋毁性"事件发生。于是一连串的事件随之发生,在社交媒体的运作和发酵下,这个"意外",酿造了国家性的危机。处在事件中心的托尼和亚瑟,则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一生和对于这个国家的偏见。对于影片,齐德·多尔里坦诚,故事来自自己数年前的亲身经历。他说:"《诋毁》来自于我前几年的一个经历。黎巴嫩是一个很复杂的国家,社会复杂。我的编剧撰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把我们的过往和现在放在一起讲述。影片是关于公正的,片中的托尼和亚瑟都在追求公正。其实,追求公正,也就意味着追求尊严"。在媒体的口径中,影片的确展现出了现今黎巴嫩社会的某些方面。《综艺杂志》称:"影片并不简单,它以法庭戏的方式展现了黎巴嫩社会中的宗教以及政治问题。"《每日银幕》则表示:"影片诉说了很多内容,尤其是对于表面平等,但实际上并不平等的社会现状,做出了解读。"由此来看,本片固然不俗,可立足点太过于"自我化",所以很可能仅仅在黎巴嫩或者是文艺片迷中引起一定的反响。


次日,在主竞赛单元将上映安德鲁·海格执导的《赛马皮特》。该片在美国的发行工作将由这几年异军突起的A24公司负责。所以,影片走进北美颁奖季,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留言
回到顶部
首页
电影
电视剧
综艺
动漫
APP
我的